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出海”,是新能源行业这两年最为火热的话题。
这一点,在德国工作了快11年的李先生深有体会。他认识的一位德国储能协会朋友曾对他说,自己的公开邮箱快被中国企业塞爆了,“哪怕他只是承担顾问职责,并不负责采购”。
作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名片。同样处于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储能,近两年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崛起也变得赤手可热,相关企业都想出海分一杯羹。
当前国内市场已是红海一片,中国新能源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海外是必须要去做的市场。但随着出海企业的增加,海外生意也变得越来越难做。
李先生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德企经销商,目前已经濒临倒闭,这似乎和国内认知下热火朝天的海外市场相悖。
3月的一天,德国的清晨、国内时间的午后,在小红书上化名“海外储能老番薯”的李先生,对界面新闻讲述了近两年在海外销售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感受。
以下是他的口述,刊发时有所删节。
李先生:我是1968年生人,今年已经是我来到德国的第11年。最初,我为一家中国企业打工,目前就职于一家德企。这是一家服务于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经销商,相当于是中国企业与德国本土客户的中间枢纽。我们销售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内,例如组件、逆变器、电池、储能等产品,我主要负责产品选型等任务,担任产品总监。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德国本土的客户如安装商等。
这两年我很感慨,很多上市公司高管我都见过,他们到欧洲来第一站都会过来找我,因为我们要帮他卖货。
但目前我们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困难,可以说即将破产倒闭。在德国本土,类似濒临破产的企业还有很多。
德国政府并不想让我们这种企业轻易破产。因为一旦如此,很多已经安装的客户售后服务就会没有保障,但也没有办法举债。所以,目前我在这边是“躺平”的状态。
客观来说,欧洲的新能源需求仍在增长,但幅度已经不如2022-2023年。其次,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当下家庭用户对光伏、储能的需求量在减缓,中大型储能电站、项目等需求量增加。
造成我们企业出现如今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中国产能扩张的波及。此前俄乌冲突刺激下,国内企业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国外需求量,尤其是欧洲的需求。
但欧洲的效率没有国内高。国内短期内过多的产能释放,就好比水龙头出的量太大,这边无法消化,进而造成挤压踩踏。
为了卖货,中企不断降低商品价格。但对于欧洲市场来说,降价卖货其实是极少见的策略,除非迫不得已,所以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经销商库存增加,上游供应商却还在源源不断送货,这家供应商卖不了,中企就去找其他家,不行就继续降价。
欧洲这里的市场强调按照秩序进行,可谓是遵循“古板”的传统,如果低价卖,海外客户很容易认为产品存在问题,没有质量或售后保证,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慢慢就导致经销商的货不断累积,现金流也转不动了,甚至最终面临倒闭。然后国内企业也发现 ,“欧洲的货怎么卖不动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欧洲的经销商越来越多,而且是很多中国人直接过来卖货。价格便宜、效率还高,导致我们公司失去竞争力了。
换句话说,国内这些厂家开始把指挥所往前移,亲自下场干经销商的事情,尤其是头部企业,聘请一些本土人员成立公司,采用本地化运营模式,提高效率。
实际上,我打算过一段时间就回国了,因为再做下去,我个人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以前,我还能打个信息差,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已经把桥头堡放到欧洲本土,我在做的事情意义已不大。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厂商有一种心态,认为失去的三年需要疯狂补回,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欧美反而养成了惰性的慢节奏。
比如,在组件、逆变器等产品安装过程中,明显发现安装工人供应不足,那边大水龙头过来,这边只有小水龙头出去,导致整个流程不顺畅,造成产业链崩溃。
再回到需求角度,欧洲是需要新能源的。例如,我在的德国,电价很高,最高一度电曾高到10元以上。对于汽车、化工等制造业支撑的德国来说,电价可能占到了他们成本的10%以上。成本太高,制造业都要扛不下去了。
德国本土能源存在较大问题,所以对风光储等新能源有很大需求,但是他们效率慢,“小政府大市民”,无法立即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来短期完成一个项目。
全球经济放缓,欧洲也一样,这导致居民购买力下滑,所以在国内看来,欧洲市场似乎没这么好了。
从海外从业者的视角看,近几年的新能源出海,对很多中企来说是猝不及防的。
当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庞大产能后,他们争先看到海外的红利,想“开着小船”跨洋来欧洲等地挣钱。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小船”没有看到大的海浪风险,不了解当地市场。
中国有很多小厂家,抗风险能力不够、钱包续航能力也不够。据我观察,很多企业过来只是想把东西卖出去,捞一笔快钱回去,做不到品牌保障、售后服务支撑。东西一旦坏了没有售后,客户很难接受。
和国内相比,欧洲的储能等新能源产品确实存在溢价、利润可观。但2022年左右的那波因俄乌冲突带来的热度,是非正常的消费。近两年开始,中企新能源出海的很多问题开始显现。
我认为,中企如果想在海外市场深耕,就需要作出改变。
首先需要改变思维和认知,避免只卖货不做品牌的思路,品牌的本质就是信任。
参考外企进入中国时,可能会在国内城市成立一个办公室,招聘中国本土人员,然后由本土人员在老外的带领和管理下,到各个客户那边进行销售和推广。
中国企业过来销售很喜欢谈钱、谈经验主义。很多国人卖货直接面对老外,其实他们不理解,只谈论价格便宜和性能优越的这种卖货思维,在欧洲很难得到认可。欧洲人比较喜欢品牌,喜欢品牌背后的故事,得到价值上的认同。
其次,中国有上万家企业过来出海,这是不合理的,太多了,他们之间互相竞争、杀价、拆台,不团结。有的小厂子出现质量问题,各种售后服务跟不上,容易让欧洲人形成“中国制造质量不行”的观点,损害了中企的口碑,是很让人痛心的。
中国企业在外,真的要学会抱团取暖。
除了欧洲市场,中东也是近年来的热点,但是他们非常关注价格,希望中国产品最大程度地做到物美价廉。
其他新兴市场中,我还看好比如尼日利亚,需求不错,但是没有外汇;北美也是个好市场,但是存在贸易保护问题,中国企业进入有一定难度;印度的光伏和储能建设具有很大的迫切性和需求,但关税高、他们想和中国学,用市场换技术,中企想要做好也很困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