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AI大语言模型方兴未艾,高校如何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 房产
  • 2025-03-31 18:57:05
  • 12
  • 更新:2025-03-31 18:57:05

教育部发布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AI大语言模型方兴未艾,高校如何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近期,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方兴未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如何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在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新背景下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3月31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回答了上述问题。他提到,北师大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今年将启动招生。

康震介绍,北师大目前正在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部署,以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为导向,统筹推进学科布局、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字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具体来讲,我们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康震说,一是着力推进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今年北师大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推进文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共同合作,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这个计划今年就要启动招生。下一步,北师大还将继续支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的交叉融合,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打造学科融合的新优势。

二是着力推进科研机构纵深建设。目前为止,北师大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等“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等多个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科研平台,将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还将坚持‘四个面向’,完善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支持技术突破创新,锻造卓越师资团队。”康震说。

三是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从去年开始,北师大积极实施“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1228计划”,即要在3—5年的时间里,促进10个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20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点团队,推动20本数字化的教材建设,建设80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未来,北师大还将持续重视抓好新文科建设,优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大科教融汇力度,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康震还在发布会上提到,北师大建设了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说文》学数字资源库、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属性资源库、甲骨文拓片资源库等专业数字资源库。研发了中华大字符集、甲骨文小篆字库与国际编码,创建了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数字化《说文解字》研究与应用平台,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数字典藏系统等大型的数字化平台。

北师大全流程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训练出了理解力强、准确率高、应用场景丰富的“AI太炎”古汉语大语言模型。该模型在确保语料来源安全、语料内容安全、语料标注安全、模型安全等基础上,能够高质量完成古典文献释读,支持字词释义、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截至目前,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海内外的学术科研、基础教育、编辑出版等多个领域,辅助古籍整理、语言研究、语文教育、辞书编纂等应用场景的任务。

除此之外,今年新学期,北师大还基于本地化部署DeepSeek-R1模型,利用培养方案、教学手册、教学大纲等语料,为本硕博学生共计9958门课程自主研发了情景化的智能助教平台。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