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消费贷定价能力,不能打价格战

  • 资讯
  • 2025-04-02 13:27:05
  • 14
  • 更新:2025-04-02 13:27:05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冉学东

  消费贷利率跌破3%,逐渐向2.5%下探,有些中小银行为了获得更多客户,扩大市场规模,叠加补贴后甚至触及2.4%,这就在消费贷市场上打起了价格战。

  价格战事实上是价格调控失灵的产物,信贷资金作为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资源,其配置需要价格信号来引导,银行通过价格高低,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以实现银行经营效益增长,从而支持实体经济。

  但是目前消费贷利率下降过快,存在两大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消费贷跟房贷利差过大,形成较大的套利空间。随着重新定价日的到来,当前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则普遍在3.8%以上。而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BP,同比下降28BP,这就导致房贷和消费贷的利差越来越大。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消费贷定价能力,不能打价格战

  如果消费贷利率过低,没有跟随央行的政策利率波动,就与其他资产利率形成利差,这就会形成套利,比如最近几年经常发生的,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购买房产或者炒股票,这不仅仅没有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而且会导致一定风险。房地产贷款一般期限较长,消费贷一般期限较短,导致期限错配,形成一定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消费贷价格战,会导致银行风险出现。目前银行收益绝大多数来自利差,也就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银行的收益在于利差减去各项运营成本,最主要的部分还要减去不良资产的部分,才能形成银行的真正收益。

  消费贷属于信用贷款,没有抵押,相对容易形成不良。由于房地产市场最近几年比较疲软,需求较低,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向消费贷转移,消费贷的规模在持续扩大,不良的增幅也是比较大的。

  根据商业银行年报显示,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39%,较上年末上升1.05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55%,较上年末增加0.51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23个百分点。

  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23年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1.8%是警戒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52%,同比下降17个基点。这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低于警戒线28个基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净息差下行的同时,不良上升,银行就只能赔本赚吆喝了。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消费贷定价能力,不能打价格战

  因此,目前消费贷定价,商业银行应该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权衡好收益和风险,在总体盈利的前提下,做好消费金融服务。

  但是,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要吸引客户引导他们理性消费,价格总是最主要的变量,如果利率定价过高,则可能导致一定的道德风险,部分借贷者可能由于利益驱动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出现违约、欺诈等行为。而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可能就会削减消费贷,这样就不能产生刺激消费的目的。

  比如,3%的消费贷利率能否有效匹配风险,能否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能否把银行存款有序引导到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值得科学研究的课题。

  从目前货币政策的取向看,监管层多次强调“择机降息降准”,也就是在未来的方向上,整体利率仍然是要向下走的,那么存量房贷利率也应进一步下调,套利空间进一步收窄,消费贷利率也将继续下调,这样才能真正引导银行存款向消费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