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上海新闻摄影记者分享联谊会在静安区白领驿家举行。来自上海各家媒体的摄影记者与退休的摄影记者前辈齐聚一堂。白领驿家理事长潘侃首先介绍了白领驿家的功能。之后,澎湃新闻编委、总编助理高剑平介绍了到场的记者嘉宾。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前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高峰、新华社摄影记者陈飞、《解放日报》视觉中心负责人张陌、《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主任薛慧卿、上海画报摄影记者陆杰等嘉宾参加了本次联谊会。
白领驿家理事长潘侃介绍白领驿家。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澎湃新闻高剑平主持本次分享交流会。
联谊会现场的嘉宾们正在听分享。
联谊会上,各报社的摄影记者分享他们的作品。《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张春海分享了自己拍摄的系列《黄浦江》,2014年至2020年间,张春海沿着黄浦江拍摄了这个黑白摄影系列。他着重提到自己这一系列里不断出现的“沙和水泥”的意象。在他眼里,这些泥沙砖瓦,胜似城市的“血肉之躯”。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张春海在分享作品。
《文汇报》摄影记者袁婧分享了她在摄影中长期关注的“旧改”主题,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浙江人,她深入定海桥、杨树浦、董家渡和梦花街的旧改片区,在走进人家拍摄的过程中,渐渐了解上海。
《文汇报》摄影女记者袁婧正在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新民晚报》摄影记者李铭珅讲述了他关于2024巴黎奥运会的拍摄故事。包括拍摄位置的选择以及吃到的闭门羹。在一些赛场上的普通机位,李铭珅想尽办法拍到重要瞬间,以及赛场上运动员的情绪。他希望自己继续挑战体育摄影能够获得的视野。
《新民晚报》摄影记者李铭珅正在分享自己对奥运采访的感受。
澎湃新闻记者吴栋分享了澎湃新闻三位摄影记者许海峰、朱伟辉与吴栋拍摄的照片。其中,许海峰呈现的一组《直击上海最大零工早市大龄务工者的新期待》具有直面现实的力量。朱伟辉则选择了许多在新闻事件中的出色瞬间。吴栋讲述了他在新闻和纪实题材类型摄影的图片选择体验。
上海画报摄影记者陆杰分享了自己四十多年间持久地对一江一河地域的关注。这种地志式文献影像在今天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为拍到一些照片,陆杰上天入地,他有时会吊在飞机上拍摄,有时会在一处旅馆住上一个月,只为得到更好的照片,长时间的执着和细节的把握成为他摄影的关键。“我想以社会学、人文学去看城市。像笔记一样,点点滴滴记录。”陆杰说。
摄影师陆杰在分享作品。
新华社摄影记者陈飞认为,摄影记者的照片不要总想着发稿,往往那些没有发稿的照片都能留下来。他分享了自己在拍政要人物时对现场环境的处理和判断,并认为,不是一张正统的展现政要人物“高大上”气质的照片才是一张好照片,有时候,适当地拍出一些特点才更好。
新华社摄影记者陈飞在分享作品。
任国强是新闻晨报前摄影记者,当天他作为退休记者代表分享新闻之外的创作,其中在网红街上一位女士拎着一只痰盂造型包包的照片引起在场嘉宾哄堂大笑。他的摄影从一些微小的城市元素切入,幽默又松弛。任国强说自己收藏了许多相机,但这些相机并非只是藏品,他会一直使用它们,保持活力。
原新闻晨报摄影记者任国强在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说,感谢今天的联谊会分享,让他回想起激情澎湃的岁月。王杰6年前退休,离开了摄影记者岗位。“新闻摄影是昨天的事件、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王杰说,“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有三点,一是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照片的灵魂;二是合适的视觉语言,用来强化表现主题;三是技术的保障。三合一,一张照片就有了它的价值。”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发言。
前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说,自己在听摄影记者们分享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以后的人究竟要看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雍和自问道。“一张你自认为的得意作品如果过了30年无人问津,那今天的你究竟要拍什么?未来究竟看到的当下是什么?在每天出现几十亿图片的今天,在几十年后,希望摄影记者不要成为‘无人要看’的悲剧摄影人。”雍和说。
前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发言。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主任薛慧卿最后发言,她介绍了《新民晚报》近期的工作。作为颇有历史的新民晚报摄影部,《新民晚报》正在着手做“老照片活化”工作,把摄影记者前辈们的贡献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这场分享会也让她收获良多。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主任薛慧卿发言。
联谊会间隙,《上海壹周》退休摄影记者马建平表演了一段沪剧,获得了满堂喝彩。众位上海滩摄影记者们也在分享厅外留下了一张合影。
《上海壹周》退休摄影记者马建平表演沪剧。
部分摄影记者合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