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在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上,满是少年角逐未来的心气与渴望

  • 职场
  • 2025-03-31 16:27:05
  • 11
  • 更新:2025-03-31 16:27:05

北京时间3月30日,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首站落幕。浙江广厦、江苏省体校和上海久事分列男子组前三,女子组前三名球队分别为江苏苏州体校、江苏省体校、上海黄浦向明中学。

当三省一市一同托举出“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属于青春的篮球故事才刚刚开始萌芽。除了近300名篮球少年们赛场拼搏的模样,这个联赛还承载着更多意义:如何为球员发展承上启下,如何为中国篮球寻找更多风格。

王子超。

少年的心气与渴望

男子组决赛最后一节,当王子超命中罚球,他在记录台上的个人得分跳到了40,主教练就此把他换下场。

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这个2008年7月出生的少年显得有些羞涩,抓起衣角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随后向看台挥手致意。

看台上,王子超的父亲和一众家长见证了比赛的全过程。第一次来上海的他,没有随处逛逛,而是三天时间全都扑在了儿子的比赛上。球队里的另一位家长,则全程开着直播,为那些无法现场看比赛的人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这是我第一次拿这么多分,自己非常兴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赛后接受采访,王子超用着少年常见的“天天向上”式回答解读着比赛,但谈到赛前目标,少年心气还是会一股脑地往外冒,“我们这次就是来争第一的,每次比赛我们都把第一当作目标。”

看台的各个角落,坐着许多已经结束比赛的球员,他们都试图从这场决赛中汲取更多养分。

三天前的开幕式,来自安徽合肥队的队员杨皓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长三角联赛的这些队员,比我们省内的球员技术更成熟,基本功更牢固,战术素养也更高,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在篮球存在感相对薄弱的安徽,杨皓然所在的球队很难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但放在长三角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上海市黄浦区向明中学队员突破。

类似的困扰,更明显地体现在女篮层面上。

“我们之前更多打市内比赛,全国比赛打得不多,一年也就3到4次大赛。”上海市黄浦区向明中学女篮队员陈端贤抛出的这组数据,是大多数女篮球队的现状,但随着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的诞生,她和队友仅用周末的时间,就能拥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

如果算上接下来浙江杭州(4月)、江苏常州(6月)、安徽合肥(9月)三个“分站赛”,一年增加12场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对于女篮姑娘们显然十分可观。

如果说王子超代表着篮球少年们的心气,那么杨皓然与陈端贤的回答,则属于少年们的渴望。

上海久事男篮主教练王勇。

“联赛”与“长三角”

在上海市篮球协会裁委会主任郁斌看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的创立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分别落在了“联赛”与“长三角”这两个词上。

“跟很多杯赛制的青少年比赛不同,我们是联赛的形式。对于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来说,正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每一年都有非常大的变化,长三角青少年联赛给了更多观察他们成长的空间。”郁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这样的观点在上海久事男篮主教练王勇那里得到了印证。本次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久事男篮队中半数都是2009年1月以后出生的球员,比官方要求的年龄还小一岁。

“这次队伍里大多都是小队员,他们正式比赛打得都比较少,这种比赛能创造更多实战的感觉,也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紧张感。”按照王勇的说法,俱乐部除了参加全国U17青少年篮球联赛的比赛外,几乎没有太多正式的比赛可以参加。

“这个比赛能检验我的训练,这次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回去继续改进,过几个月再交手,会产生一个很好的反馈。”王勇表示。

“他们这个年纪涨球很快的,一年就能变一个样,不信等下半年总决赛再看这批球员,能吓你一跳。”一位球员家长这样形容球员的变化。

事实上,组委会在制定赛事规章时便考虑到年龄因素。2025年正值全运会,大多球队会将更多精力倾注在U18组别中,而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则把年龄限定在U17组别,为的就是给更多年轻选手提供舞台。

除此之外,郁斌对于“长三角”的概念也有着更深的理解:“我们以前的篮球,有南派的打法也有北派的打法,其实就是每个省市和每个地区通过比赛形成的风格。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比赛,让我们长三角每个省市的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的特点。”

“如果每个地区都有类似的区域联赛,大家都把自己的风格打出来,中国篮球就会有更丰富的特点。”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