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上海与世界|黄郛的大上海构想与计划

  • 房产
  • 2025-03-31 11:19:04
  • 13
  • 更新:2025-03-31 11:19:04

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黄郛  闵行政协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

央视做上海城市空间和建筑发展方面的节目,邀请我到杨浦图书馆(原“大上海计划”中的市图书馆),讲民国时期的“大上海计划”。我指着图书馆展板中的重要人物名单说,黄郛(1880-1936)是“大上海计划”的第一人,他在1927年出任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提出了后来经历十年规划和建设的上海城市发展新构想。黄郛的任期极短,但他有关大上海发展的宏大愿景和谋篇布局却有长远的影响。他的设想得到后续几任市长的认同、深化和落实,其中建设上海中山路和上海新市区这两个一大一小举措,一举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

杨浦图书馆,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其前身为1936年建成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 图

一是打破行政分割统一华界城市管理。中国有现代“市”制的空间和组织,是从南京政府开始的。1927年南京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不是把古代延续的上海县简单改一下名字称为市,而是扩大地盘另外划定空间成立直属中央的上海市(原来的上海县保留,但是空间与县衙所在地变了),从此开始了后来称之为大上海的故事。

在这之前上海建成空间被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南市、闸北分割成“三界四方”,其中华界也不是一个整体。黄郛上任将上海县和宝山县的十七个市、乡整合成为统一的城市空间进行管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列为特别区),管辖的城市范围不算租界达到495平方公里,大大超过之前孙传芳时代的淞沪商埠,终结了以前多年华界城市的破碎化状态。黄郛亲自动笔拟定《上海特别市组织法》,强调新上海的发展要实行市长制而不是委员制、分权制而不是集权制,设立了财政局、公用局、工务局等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建立了中国首个现代城市管理体系。这种“集中统筹+分区治理”的模式,使华界第一次形成统一行政力量,为日后十年(1927-1937)华界城市用现代化对抗租界城市提供了组织基础。

二是建造中山路锁住租界越界扩张。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特别是1899年以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不断向西向北越界修路进行扩张。面对租界不断扩张的野心,黄郛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提出要规划建设把租界围在里面的中山路环绕工程。黄郛在上任第一天的演讲中引用孙中山的话说,革命的目的是建设。黄郛提到民国成立后上海自己建设的三条路,即陈其美时代的民国路和中华路,卢永祥时候的军工路,何丰林时候的丰林桥和丰林路,但他的构想更大更壮烈,提出建设全新的中山路,要沿着当时的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及其连接线,北连闸北、东接江湾、南抵龙华,要像一道城墙一样将租界团团包围。中山路1928年动工,建成后成为大上海的“华界长城”,达到了遏制租界扩张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与外滩由黄浦滩路改名而来的中山东路连起来形成中山环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今天的内环线浦西段就是在中山路的基础上建设起来。黄郛时代的中山北路原来连接逸仙路,1990年代上海建设内环线高架,我住在同济新村,看着内环线高架从中山北路沿着走马塘向东延伸到黄兴路,一直通到杨浦大桥。

三是建设上海新市区,与租界展开竞争。黄郛是带着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书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的,他想着如何用大上海计划实现孙中山建设东方大港的宏愿。黄郛的构想是在江湾以东规划建设大上海的新市区,在黄浦江下游的吴淞规划建设世界级的新商港,这就是当时成为远东最宏大城市发展计划的“大上海计划”。研制中的“大上海计划”有非常超前的设想,引入了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理念,有政治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系统的道路网络、对外交通和公共设施,特别强调建筑形态在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的同时要有中国固有样式。“大上海计划”1929年正式实施,前后历时十年,因1937年抗战爆发而中止。“大上海计划”留下的市政府大厦、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体育场等中西融合的海派文化建筑群,今天已经成为上海城市考古的网红打卡地。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建成于1933年,位于今天杨浦区的上海体育大学内。  新民晚报 资料图

旧上海市博物馆,建成于1935年,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  微博@上海发布 资料图

旧上海体育场,建成于1934年,现为江湾体育场。  微博@上海发布 资料图

四是唯贤是举,让沈怡(1901-1980)操盘规划建设大上海。黄郛担任上海市长在用人上特别强调专业的事有专业的人做。他在上任演讲中开门见山说:凡事非人不举,然欲求真才,必先除私见。此次市政府组织,用人标准纯以专门学识与办事经验为衡,而因上海环境之恶劣,同时尤不得不注重于德性。规划建设大上海,黄郛举贤不避亲,任命自己的小舅子、32岁的留德归国博士沈怡担任工务局长,这一决定成功地影响了上海后来十年的发展。沈怡是同济大学早年的土木工程毕业生,经历几任市长更替都得到信任,担任工务局长持续十年,使得“大上海计划”能够从蓝图变为现实。沈怡作为第一线的操盘手,主持了中山路和江湾新市区的建设,亲自动手一笔一笔绘写规划文本。给央视做节目的时候,我在杨浦图书馆难得有机会看到了珍藏的“大上海计划”的道路规划原件。

黄郛夫人后来在《亦云回忆》书中说,当时的黄郛是空手创造了一个地方政府。今天用高大上的理论也许可以概括说,民国时期的黄郛通过制度创新(分权管理)、空间谋划(环路包围)、新城建设(江湾规划)、人才安排(沈怡任职),探索出了一条对租界有竞争力的华界上海的城市发展新道路,为上海后来发展开拓了空间。今天在江湾五角场“大上海计划”建筑群citywalk,我们可以感受当年从黄郛开始的华界上海奋力争先的雄心和干劲。

(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