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是对手还是助手,医生如何与AI“做同事”?

  • 情感
  • 2025-03-30 07:35:02
  • 9
  • 更新:2025-03-30 07:35:02

阅读提示

AI 让患者有了一定的医学知识话语权,改变了就医模式。有人担心这会给医生权威带来挑战,但也不得不承认,AI 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医疗效率和水平。面对挑战,专业人士认为,有品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是技术无法替代的。

2 月 22 日,一则 " 病人查 DeepSeek 后质疑治疗方案 " 的视频引发热议。自 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推出以来,一些医生遇到了患者直接拿着 DeepSeek 诊断方案前来就诊的情况。

" 一位患者带着 DeepSeek 开出的治疗灰指甲的处方建议来开药,开的都是常规用药,还是比较准的。" 今年 2 月,深圳的全科医生孙医生仔细查看一番后,按患者要求开了药。

随着发烧感冒问 AI、生病开药问 AI 等现象日益常见,有关 "AI 给医生带来挑战 " 等讨论也随之产生。AI 问诊靠谱吗?AI 技术会给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AI 开处方责任归属难界定

互联网从业者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 3 月,他想要调理脾胃和睡眠,便拿着 DeepSeek 开出的中药方到医院找医生抓药,医生看了一眼问道:" 是不是 AI 开的?"" 药方看着有道理,但现实中医生不会这么开。" 随后,医生对几味药进行了替换,重新开了药方。

是对手还是助手,医生如何与AI“做同事”?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因胃肠炎呕吐,DeepSeek 开的药是昂丹司琼,网上查后才知道该药是用于控制和预防化疗、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

" 总体而言比较靠谱,但还是需要医生把关。" 张先生表示,如果患者描述错误或漏掉信息,DeepSeek 给出的方子可能没那么准确,AI 问诊最大的问题是信源不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的描述能力。

针对 AI 的问诊风险,还有人表示疑惑:" 如果开的药出了问题,责任算谁的?" 不久前,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学数据科学中心主任李栋表示,药品处方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在临床上有着非常严谨的流程,包括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确保处方合法、规范和安全。

"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一定局限性。按现有的法律法规,AI 并不具备处方权,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归属也确实难以界定,医生仍然是处方权的唯一合法主体。" 李栋说。

AI 助手提升医护工作效率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打开 "AI 医生助手 ",点击 " 生成住院病例小结 " 模块,复制病例内容后,选择 " 调用 AI 大模型 " 选项,一份出院小结便自动生成。" 以往写一份住院小结要 10 分钟左右,如今只要十几秒。" 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

"DeepSeek 的文字处理能力很优秀,能将临床医生从琐碎的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处理核心业务。"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余浩介绍,该 "AI 医生助手 " 系统由技术团队依托 DeepSeek 开源软件的功能,借助医院内搭建的服务器自主完善制作而成,目前已经在修复重建科、全科医学科、骨肿瘤科等多个科室投入使用,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智能问答、医疗知识检索、文书报告错误检测、门诊病历自动生成、疾病诊断编码等。

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医院引入 DeepSeek,并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在李栋看来,AI 大模型技术赋能医疗行业,相当于让医生有了 " 助手 " 和 " 参谋 "。" 尤其是医学垂类专用的大模型,能为医生提供更广范围的医学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用药治疗方案。与此同时,也拓宽了医生的视野,有利于加速临床研究和推动医学技术进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目前也已经完成 DeepSeek-R1 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上线了智能助手。" 智能助手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持续进行迭代升级,在临床诊疗、医学教育、科研支持和工作效率提升等方面实现多场景创新突破。" 李栋说,AI 大模型在慢病管理、院前到愈后的全周期管理、助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医疗服务的品质和温度无可替代

今年年初,全国首个 "AI 儿科医生 " 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线应用。在 10 名患儿的诊断中,"AI 儿科医生 " 给出的建议与专家组会诊结果吻合度较高。从智能诊断到精准治疗,甚至抢救生命的最前线,AI 不断延展医疗场景,重塑医疗服务链条。

"AI 让患者有了一定的医学知识话语权,进而改变了人们的就医模式,医生的工作流程和思维模式也会因此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余浩说,从积极的方面看,AI 辅助不仅能为医护减负,还能为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让其快速成长。

李栋也认为,患者有了大模型作为 " 高参 ",一定程度上会重塑传统的医患关系,医生要适应这种转变,积极拥抱 AI。此外,医生也要坚守医者初心,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人文关怀都应该贯穿整个诊疗的全过程全周期," 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这是 AI 不能替代的 "。

随着 AI 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患者隐私保护,如何有效处理数据以满足临床科研需求,AI 赋能医疗的边界在哪等问题也亟待解答。对此,受访专家呼吁,尽快制定和完善 AI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AI 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让 AI 更好地服务于医疗。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